《朱子治家格言》有: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纪晓岚四戒四宜有:戒晚起、戒懒惰、戒奢华、戒骄傲;宜勤读、宜敬师、宜爱众、宜慎食。曾国藩十六字箴言家风有: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我们祖上并没有传下如此这般的正式格言家训,但在父母亲的生活、行动、言语等诸多细节中,或许能捕捉我们家家风的踪影。
谈起我家的家风,我想起了几个故事,其中有些是我记得真切的,有些是听父亲母亲后来说的。这些事看似稀松平常,却影响我至深,浸润我一言一行。
父亲年轻时家境贫穷,他在部队服役,母亲没有工作,在家照顾我和哥哥读书、生活。伯伯没有工作,靠在家务农支撑着一家五口的生计。后来奶奶又患了重病,爷爷身体也日渐衰弱,家里的钱很快就不够花了。家里重担全部落在刚二十出头的父亲身上,爷爷、奶奶患病又加重了他身上的担子。父亲收入不多,几乎所有的工资用来支付爷爷、奶奶的医药费和一家六口的口粮,他每月仅留给自己一元钱购买生活用品。到了上学的年纪,我和哥哥的学费、借读费加在一起也是不小的一笔开销,周围也有几户人家的孩子辍学了,而无论家里多困难,父母从没动过不让我们上学的念头,因为他们知道读书对我们是何等重要。母亲也俭朴勤劳,小时候我和哥哥穿的都是她做的“千层底儿”、笨重的棉衣裤、缝缝补补的衣服和袜子,母亲俭朴,吃饭碗里不剩半颗米粒,将有些发黄的馒头皮儿剥下来吃,给我们吃馒头芯儿,还总谎称皮儿有劲道;母亲唠叨,但唠叨中无不透露着对我们的爱。如今家里条件改善不少,母亲的这些习惯却依旧保留,我们也或多或少受到了她影响。
1984年,爷爷不幸去世,为了照顾奶奶,父亲申请转业回到老家。我的印象里,父亲很少对奶奶大声说话,奶奶生病的时候,父亲总会亲自去老家接奶奶看病。奶奶身体一直不太好,老有头痛、眩晕的症状,父亲带他看遍了附近的医院,一听说有什么新药就会第一时间请教医生,确有其效便会托人在外面寻。保健枕、按摩仪,只要听说有用就会往家里买,奶奶的记忆不太好,有时不记得是否吃过药,父亲便每晚叮嘱,若是没亲眼看见奶奶服药,还会把药瓶里的药数一遍,确保奶奶已经吃过才放心。
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当时家里只有我一个人,大人都出去做事了。我不小心弄倒了暖水瓶,烫伤了脚,烫伤以后我怕父母责怪,还不敢告诉父母。当父亲发现的时候,我脚上已经起了泡。他看到后,并没有责怪我,只是关切地对我说:“痛不痛,咱们快去医院给你治疗吧。”于是他顾不得自己患有腰椎间盘突出,急忙背着我到医院去,医生为我处理了伤口,然后还给我打了消炎针。说我的脚烫伤的比较严重,必须每天都换药和打消炎针,绝对要把炎症控制下来不然感染了就麻烦了。从那时开始父亲就强忍着腰痛,每天背我到医院去打针,一直到半个多月以后我的脚伤完全愈合了他才放心。
我的伤之所以能够好,除了医生的医术高明外更多的是父爱,是父爱使我的伤口很快愈合了。为了这个家父亲、母亲日夜操劳,勤俭节约,总把好的留给我们,自己总在默默的受苦。父爱如山,母爱似海,儿女的爱如同黑夜里悄然闪烁的繁星。
家风如春雨一般,润物细无声,是一种浸渍、渲染,融化在每个家庭成员的血液之中。父亲的负责担当、吃苦耐劳、善良厚道,母亲的勤劳、俭朴、爱家顾家,都潜移默化而又深刻持久地影响着哥哥和我。
美好的品质都值得借鉴和传承。家庭的教育铺就了人生底色,终将为人父、为人母的我们,应该承接父辈的正能量,借鉴古人留下的人生智慧,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将自家和他家的好家风传承给下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