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家风,首先映入脑海的是儿时记忆里的老房子,那个老房子坐落在渭水北岸一个叫做武安村的地方,一个传承了上千年的村庄。小时候爷爷告诉我,“我们村出了一名大将军叫白起,村里姓白的人家都是白起的后裔,你的奶奶就姓白。”记忆里老房子没有任何装饰,只有厨房的门是彩色的,底子是绿色,门框最上面 “耕读”两个是金色,小时候不认识这两个字,只觉得它们的颜色,特别亮,特别醒目,那抹彩色便刻在了我心里。长大以后才明白,“耕读”二字的含义,那是爷爷奶奶,对爸爸和姑姑们的期许与要求:一方面教育他们要通过双手去奋斗,一方面要走读书这条路,才能走出去。“耕读”这两个字不仅影响了爸爸和姑姑们,还从小深深的刻在我的脑子里,抹也抹不掉。
说完对老房子的印象,接下来就要说说我的家人,自从能记事起,我的爷爷就很老,留着长胡子,而且胡子全白了,但他却是个很硬朗的老人,走路腰杆直,说话声音大。爷爷对我和姐姐说的最多的话就是“做人要一身正气,要大大方方做人,不能有害人之心”。每次他说这些话的时候,总是要使出了浑身的力气,好像要将这些话刻在我们的脑子里一样。那时候小,不知道啥是正气,只是模糊的记住他的话,因为这些话在他后来老糊涂的时候每天要念叨上百遍,而且逢人就说。爷爷去世后,我从爸爸的口中才得知,我的爷爷当过兵,扛过枪,上过战场,挨过批斗,没少受罪,可是我的爷爷默默的扛下了所有,现在想想那是因为“战神白起”一直活在他的心里,所以他才会如此刚正不阿。爸爸和姑姑们出生的晚,爷爷在六十多岁的时候依旧以编席为生,供爸爸和姑姑们念书,因为他明白唯有通过奋斗与努力才能让孩子们走出去,过上好日子。
记忆里的奶奶个子不高,瘦瘦的,还是个小脚老太婆,每天她都有忙不完的活,前院后院里忙活着,奶奶后来走不动了,拄着拐杖依旧有干不完的活。奶奶虽没有文化,但却很讲究,早上我们起来后,她要求我们先要梳洗整洁后,才允许我们出门,经常告诫我们女孩子要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还不允许我们抖腿,更别说跷二郎腿了。奶奶总是在吃饭的时候念叨着“不能浪费粮食,饭菜要吃干净,去别人家,到了饭点要赶紧回自己家等等。”她的碎碎念很多比如,她给爸爸说的最多的是“父母在不远游”,给我和姐姐说的最多的就是“要好好读书”。受奶奶的影响,现在我的妈妈也是这样每一天,将这些念给我的孩子们听。她会教孩子们背诵《游子吟》,背诵《悯农》,教孩子们唱《绣红旗》,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看到这些,听到这些,我仿佛又回到了小时候。
正是在爷爷,奶奶,爸爸妈妈们的影响下,我们一大家子人到现在都是踏踏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干事,到后来我的爸爸和姑姑们考上了大学,成为人民公仆,乡村教师,农业科研专家。记忆中的爸爸,他有时是警察在追小偷,他也可以是医生能救人命,我觉得他就是活雷锋,想尽一切办法帮助别人。现在他退休了,可也没闲着,当疫情来袭时,他主动联系志愿者和他们一起筹集口罩,并无偿送到县城的医院,送到交警大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一名老党员的初心与使命。我的表哥在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他向单位主动请缨,在高速路口日夜执勤,开展防疫工作,守护家乡人民的健康与安宁。
我的爷爷,我的爸爸,他们见证了我们的国家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他们很平凡,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事迹,但他们明白,一个家庭是整个社会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言传身教引导着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他们虽然普通,但正是他们的教导与实际行动,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们这一代人,后辈中才有了研究航空发动机的高级工程师,有了为祖国守卫国防的军官,有了冲锋在一线抗击疫情的医生等等,我们正是得益于爷爷奶奶的言传身教,和一代人又一代人的“耕读”相传,才有了家族后辈的不断进取,成为于国于家有用的人。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绝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家庭之中。我们要重视家庭文明建设,努力使千千万万个家庭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成为人们梦想启航的地方。在家尽孝,为国尽忠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美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家是港湾,是梦开始的地方。家风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可以是一段记忆,也可以是说不完的唠叨,更多的是一份叮嘱与期许。每个家庭都有,每个家庭都不一样,但能够肯定的是家风要代代相传,并且要大力弘扬优良家风,以千千万万家庭的好家风支撑起全社会的好风气。
今天,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又踏上了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之路,我作为其中一员,要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传承好优良家风,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不负时代,不负韶华,向阳而生,努力奋斗,争取祖国未来更加美丽富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