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廉政文化 - 正文

廉政文化

【我的家风故事】朴实家风润我心

来源 :陈仓区实验小学  作者:尹婷祎  时间:2021.08.31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春雨,润泽细无声。

我生长在一个朴实的农民家庭。童年的生活,留给我更多的是贫穷,三间土坯房生活着一家六口人,四个孩子在爸妈艰辛抚养下成长。虽说我是家中最小的女儿,却非常勤劳、懂事,有着一颗感恩父母的心。

孩子长大了,父母挺直的脊梁却一天天弯曲。2001年,68岁的父亲因患严重前列腺增生住进了岐山县蔡家坡镇七零二医院,手术后引发高烧昏迷不醒。我和丈夫彻夜未眠,寸步不离,注视着吊瓶,直到一周后度过危险期。周末我又把年幼的孩子交给公公、婆婆,在床前替父亲擦身、送饭、喂药。因伤口感染化脓难以愈合,听着父亲痛苦的呻吟,只恨自己不是医生,不能妙手回春。看着憔悴的母亲,心如火燎。住院十五天后,最终因担负不起七千余元的医疗费而无奈出院。为了解除父亲的病痛,按照医生的嘱咐和母亲一起精心、细心、用心地照顾患病中的父亲。母亲因操劳过度也患病,正是祸不单行。面对如此的不幸,我坚持着,哪怕再苦再累,也一声不吭,因为我明白“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道理。以后,只要是节假日,我总会带上孩子去娘家照顾患病的父亲,宛如孩提时代借着油灯的亮光蹲在父亲身边编苇蓆,听故事。

那时,一盏煤油灯,暗红的弱光,却溢满那些冬日的夜晚,静谧、闲适。暮色降临,父母安排我先睡下,然后将煤油灯放在炕沿上,母亲给我们做棉鞋、缝棉衣,父亲则编织芦苇蓆。寒风嗖嗖地刮着,只见他蹲在芦苇蓆上,右手抽出一根篾条,左手、右手同时配合从席子的两侧开始,抄起三根、压下三根、再抄起、再压下,如此循环到两手在中间接触,再用两手把篾条放进去,最后用两手的指甲使劲抠篾条,直到篾条间不留缝隙。那个时候,父亲神情是专注的,他的双手似乎也有了明确的节奏感,只听到篾条被他抄动时发出的嚓啦嚓啦极富韵律的声音。冬夜,就在这种优美的旋律中行走,变得温情烂漫;摇曳的灯光,穿透了黑夜的寂寞,变得璀璨而灵异。

有些时候,我被户外寒夜的风啸声惊醒时,看见父亲依然弯腰劳作,而地上的蓆子却像变戏法似的在变大。也许,父亲真的喜欢这样的冬夜,伴着编蓆时发出的嚓啦声,伴着轻微的寂寞和孤独,伴着一些幽微的思绪,走在一种固有的方式和历程里。这种特殊的方式,在寒冷的冬夜里,形成一种特殊的意蕴,变成一种坚定的信念。

看着父亲坚毅的身影,想着母亲艰辛的奔波,我也学着父亲的模样编起来。每当此时,他会笑嘻嘻地说:“地上冷,快躺在被窝里睡吧,明天还要去学校呢。再说了,你一个女儿家,这也不是你干的。”最终,父亲拗不过我,就答应了。灯光在寒风中微微晃荡,同时也映衬着他黑瘦黑瘦的脸庞、高高的颧骨。看着那跳动的火焰,我觉得好幸福。不过,只一会儿功夫,父亲便催我去睡觉。在父亲的养育下,我慢慢成长!他的言行举止深深地影响着我:生活是艰苦的,信念是航船,坚强是风帆,乐观是调味剂,人生总有幸福的滋味。

父亲离世后,我痛哭不已,责怪没有照顾好父亲,没有见父亲最后一面。听母亲说父亲是在呼唤我的乳名中离去的,于是我无微不至地照顾着母亲:买药、洗衣、聊家常、住院陪护。不幸的是母亲也因冠心病在陈仓区医院治疗半月后因心肌猝死而离去。双亲的相继离世,我真正体会到孝的内涵:人老了,有子女的陪伴就是最大的孝顺。如今,村里的老人每当提起我都会深情地说:“她是爸妈的好女儿。”

良好的家风,使我拥有了一颗善良、坚强的心。成家后,我义不容辞地挑起了做儿媳应尽的责任:工作之余回到家就挑水、洗衣、做饭、干农活,邻居一见我,就直夸,夸我很勤劳,我只是微微一笑。平淡的光阴中,岁月不居,而我孝心如故。当有人看到我疲惫的身影万分不解时,我只是平静地说:“每个人都有老的一天,善待老人就是善待自己明天。”

2001年2月,公公被查出患胰腺癌住进了陈仓医院。我当时在虢镇高家塄村小学工作。住院期间,我亲自做饭,送饭,安慰悲伤的婆婆,招待照顾公公的三个子女和亲朋好友。医生当时说公公最多能活半个月,公公坚持放弃治疗,回到农村老家。以后每逢周末,我就和丈夫一起回家和婆婆去照顾公公。因病情严重,需要定期抽掉腹腔里的积液。在一个偏方的治疗下,公公竟然奇迹般得活了下来。多少次,我用架子车拉着公公去凤翔县虢王镇医院治疗,亲自去宝鸡医药大厦买药。因公公长期患病,脾气变坏与婆婆关系不和,时常争嘴,我会做可口的饭菜送给公公,安慰婆婆不要生气。不幸的是同年五月份父亲生病,八月时母亲生病,九月初丈夫生病。两边都是我最亲的亲人,我受父母的影响选择了坚强与乐观,时刻挺着、坚持着,累坏了自己也不发脾气,直到农历11月20公公离世。从此,婆婆一直跟随着我。

人人都说婆媳的关系最难处理,可我却处理的非常融洽。二十余年的朝夕相处中,从未说过一句怨言,尽管婆婆每年要住院,看着婆婆高兴,我就高兴。如今,虽然小姑子也住在同一个家属楼的五楼,但婆婆却不常去。2013年9月,婆婆的小妹患胆结石做手术出院后居住的一段时间内,我把姨妈当亲妈一样善待。斗转星移的春夏交替中,小姑子在天香坊上班,也一直居住在家,我们仅有82平米的小三室,时常也其乐融融。2014年2月,婆婆的第二个儿子患病从宝鸡一康出院后居住长达两个月,我也毫无怨言。2015年4月,婆婆下楼脚骨折,同年的8月23日,又突发脑溢血至70毫升生命垂危,我和丈夫孩子不离不弃坚持照顾。节假日,还经常陪婆婆去太白的青峰峡、陇县的关山牧场、陈仓西部的九龙山、汉中的张良庙、天水市的麦积山等旅游胜地散心,缓解老人的晚年孤独。

至今,年逾九旬的婆婆身体反而很硬朗,谁能想到自二十多岁就与药不分离的婆婆能如此长寿。婆婆深有感触地说:“住在这里心里踏实,她是我的好儿媳,比女儿还亲。”

家是心灵的港湾,人生的驿站。在我看来,拥有一个亲情浓郁的家才是人生最大的幸福。沐浴家风恩泽,愿我们每个家庭都行走在践行良好家风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