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我认真学习了《习近平关于家庭家教家风家风摘要》,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是一种规范,是家庭风范的体现,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道德理论的体现。如果想要一个美好的家庭,就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家风、家训,只有这样才能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在农村老百姓叫做"门风",是一个家庭世世代代相传的做人的准则与处世的方法。好的家风,是一代又一代人健康成长的基石,是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的正能量,我想说说我的家庭家风。
我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父亲是一位铁路工人,小学三年级文化,因爷爷奶奶去世早,成了孤儿的他为了混口饭吃17岁就出去当兵,复员后就被分配在铁路上上班;母亲是农民,他们没多少文化,不会去概括具体的家风是什么,但他们在日常教育子女和为人处世方面做到了以身作则和言传身教。父母经常教育我们待人要诚实、礼貌待人,吃亏是福、孝敬长辈、家庭和睦等等……静下心来,细细回忆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不就是我家家风的真实写照吗?我想无论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掉父母的这些教诲,而且还要将这些优良传统传承下来,继续教育我和我的女儿。
孝:百善孝为先。在我的记忆中,家中只有一个老人,就是外婆,因舅舅常住外地,所以外婆就一直住在我家,父亲并没有一点嫌弃外婆,而是和妈妈无微不至孝敬外婆,他们的言行也给我们无形中做了一个好的榜样。外婆后来生病,父母亲陪外婆聊天,擦洗身体,一直照顾到去世。
诚:待人真诚,踏实工作,父母总是这样教育我们,人都是相互的,你待人真诚,别人也会真诚待你,要认真对待工作,要对得起领导对我们的信任,干好本职工作,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工作。
勤:父母的一生,是勤劳的一生,是艰苦朴素的一生。在七十年代生活最困难的那个时期,凭借父母的勤劳,支撑着我们一大家人的生活,没有让一个孩子受饥饿。我想艰苦朴素、勤俭持家就是父母恪守一辈子的家训。因父亲在外上班家里的所有劳动就落在了母亲肩头,自懂事起,母亲起早摸黑的劳动,总是有干不完的地里活,晚上总有做不完的针线活家务事,我经常半夜醒来,看到的总是母亲坐在炕头做布鞋的身影。在那个最艰苦的年代,勤勤恳恳劳作着,总不愿让我们受冻挨饿。
父母这种勤劳的习惯一直潜移默化的影响着我和哥哥,所以我们从小都很懂事,那时候一放学,总要帮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为他们分担一些家务,看到父母亲的辛苦,我和哥哥都自觉努力学习,都考上了相对较满意的学校,现都已成家,继续发扬着勤劳的优良作风。
严:父亲是一个非常严厉的人,父亲是从旧社会跨越到新社会,在红旗下长大的孩子,吃了很多苦,受了很多罪,对毛主席、共产党有特殊的感情,特别讲政治、讲党性,这一点我们姐弟几个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对我们的家教十分严格,有时候严格得近乎苛刻、死板。父亲常说的话,就是俭以养德、廉以通政,让我们恪守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家风,做人做事要讲究尺度和原则,不能有一点骄奢之气,不能违背良心做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从小到大,我们做错事,父亲的惩罚就是轻则训斥,重则挨揍,从不姑息纵容。惩罚之后,父亲则是和颜悦色,细心、耐心地讲道理,帮你分析错在哪里,为什么要受到处罚,最终让你心服口服。
和:以和为贵。对于一个家庭和气是最重要的,俗话说"家和万事兴"。家人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爱惜,团结和睦,才是幸福的一家人。在父母的教育和影响下,我们家最值得骄傲的地方就是团结和睦,这一点我们家在村子里是有口皆碑的。如今兄弟姐妹都早已成家立业,无论谁家有么困难,修房子、生病了、娶媳妇等都是一方有求,八方支援,深受村里人们的赞扬与好评。不仅待家人如此,与邻里之间相处也是如此,父母常常教导我们"远亲不如近邻","抬头不见低头见",多少年来,和左邻右舍从没有红过脸,吵过架,做到了相互尊重,相互关心。我老家门前有一条共用的走道,每逢下雨就会冲坏,我们两家总是争先恐后的搬石头,拉土来修好它。这些做法一直影响着我。如今我已搬到城里居住,与楼里的邻居也是和和气气,谁家有事我都会主动帮忙,楼道里我也会经常打扫清理。这样一来,有时我家放到门口的垃圾袋也会不知觉的被人主动拿走,很让人感动!就让我们共同珍惜邻居间这种情谊,这种缘分,共同创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美好家园。
点点滴滴的回忆,让我对父母充满了深深地敬意和感恩,我爱我家。然而,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千万个家庭有好的家风,国家就会和谐稳定,生活就会幸福美满,让我们共同重视家风,端正家风,培养家风,共同创造社会新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