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谈起家风,我们绕不开的便是泱泱五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所特有的家国情怀。每个人的起始都在家,每个人都有对故乡的情怀,我的家乡在宝鸡市陈仓区西部山区,母亲说我们的家族是忠诚、勇敢、勤劳、善良……良好的家风犹如那川流不息的渭河,滋润着我们每个族人的精神家园。
忠诚于党,传承红色血脉
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国家好,民族好,百姓才会好”,“小家”同“大国”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同命相依,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我的家族就拥有浓烈的家国情怀。母亲小时候听她的爷爷说,在解放战争时期,家乡也是有部队经过的,国民党部队和共产党部队都有,不同的是国民党的部队穿的好,但对百姓不好,所到之处,便牵牛拉羊抓壮丁,抢劫财物,鱼肉百姓。村里的青壮年孩子被抓走就没了音讯,孩子们可怜的母亲有的就哭瞎了眼睛。我母亲说她太奶奶的眼睛就是这样瞎的。相反,共产党的部队经过村子时,穿的很单薄很烂,但是静悄悄,生怕打扰到老百姓,老百姓给他们送去吃的穿的,他们统统拒绝,从不拿百姓一针一线。“毛主席好,共产党好!”这是老一辈人经常流着泪告诉我们的,这不是教科书式的说教,而是血泪事实。
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唤起民众千百万。母亲说我们家族当时没有一个奸人,都是衷心拥护共产党的。她的舅爷爷当时由于是饱读之士,被国民党抓去当文书,誓死不从,便被投入牢中,关押在渭河对岸的吴砦城监狱里。吴砦城是南宋抗金名将吴璘所筑,是一座英雄之城。由于地理位置的优势,被国民党军队占领把守,国民党把抓来的共产党员钉在城墙上(有很多是女共产党员),震慑附近的革命民众。后来,国民党兵败撤退时,杀害了很多革命民众,她的舅爷爷被枪毙在赤沙镇,族里人恨透了国民党的暴行,发誓无论何时,都要拥护共产党,跟毛主席走。我的爷爷生于“七七事变”那年,今年已有64年党龄了,七一前夕,爷爷荣获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当领导为他佩戴上纪念章时,爷爷眼中充满激动的泪水,这泪水是对党的感恩,是对我们的激励。爷爷经常告诫我们这几个孙子辈的党员说,“做党员不能忘本”,我想他的意思就是要我们——不忘初心,永远忠诚于党,赓续红色血脉!
勇敢无畏,传承大爱情怀
政治家基辛格在《论中国》中说:“中国人总是被他们之中最勇敢的人保护得很好。”我想妈妈的太奶奶就是这种人了。生活在民国时期的她,有两个儿子被国民党抓了壮丁,她知道这将意味着什么,撕心裂肺的哭,几天几夜后,哭瞎了双眼。可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土匪还不停的来村子里骚扰和扫荡,一是搜刮民财,二是抓精壮男性去做苦力。一天,土匪又来了,村里能够跑动的人都躲进了安全的地方,由于她眼睛瞎了,加上从小缠足,根本跑不了。土匪在村子里收获并不大,气急败坏的把她吊子来用绳子抽打,她几度晕厥,又被用凉水泼醒,但她始终没有说出村里人的藏身之处和自家财物的存放地。疯狂的土匪用火捻子在她身上烧烫,导致她晕厥很久,土匪以为她死了,便扬长而去。她的勇敢无畏,舍己为人精神让族人和村里人感动的泪流满面。
当母亲开始记事时,有一次她依偎在太奶奶身边撒娇,双手去摸太奶奶的乳房时,被当时的触感和映入眼帘的一幕着实吓了一跳。太奶奶给她讲述了这些“丑陋伤疤”的来历,太奶奶几度哽咽,母亲也泪流不止。从那以后,母亲更加崇拜太奶奶了,因为她是她心目中的英雄,这种大爱情怀使善良勇敢勤劳的种子在母亲心中播撒!
勤劳善良,传承奋斗精神
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一个地道的农民家庭,姥爷既是党员又是生产队长,姥姥也是精壮劳力,母亲的童年也在生产队度过。当全队的人在姥爷带领下为丰收而欢呼时,母亲提着自己拾满麦穗的篮子也为挣到几个公分而蹦蹦跳跳,“勤劳之家”便是乡亲们对母亲家的赞誉。在我的记忆中,母亲从不睡懒觉,这大概也是从那个时候就养成的勤劳习惯吧。
母亲是极其勤劳和善良的人。母亲在村里的小学当民办教师,除了要为我们姊妹三个做饭、洗衣,辅导功课外,还要做好自己的工作,当好班里几十个学生的老师。家里学校的事让母亲起早贪黑,非常辛苦。当时村里还没有通上自来水,必须步行去渭河边的水井里挑水,每次母亲都是半夜四点多起床去挑水,因为去晚了,挑水的人多,水就浑浊了。母亲每次一连挑十余担水,不仅装满自家水缸,很多次还帮邻居爷爷家挑满水缸。每当回忆起这个,我都很惭愧,因为母亲从起床到挑完水,我们都浑然不知,我们看到的是起床洗漱后,母亲端来香喷喷的早餐,乐呵呵的陪我们一起吃完,然后一起去学校。放学后,母亲急忙回家给我们做好饭菜,她常常还会带着她班里的后进生来家里“补习”,当我们一起吃完饭写作业时,母亲便开始劈柴,准备第二天的柴火。等我们三个都睡了,母亲又开始备课……就这样,为了一家人的生活,母亲付出了很多,日子也过得很红火,我们家在全村是最早买电视机、缝纫机、录音机和自行车的呢。但在母亲心里,是多么希望家家都可以有这“四大件”。母亲的这种奋斗精神,深深的感染了我。
传承好家风,奋斗新时代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我已到了不惑之年,但在工作之余,我最喜欢做的一件事就是缠着母亲让她给我讲过去的故事。因为从小就常常听母亲讲故事,那些神话故事、抗战故事、家族故事……都通过历史的长河,传递给我无尽的力量,成为我奋斗的源泉。这便是西山人忠诚、勇敢、勤劳、善良的家风、乡风和民风,它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年轻人不懈奋斗。有的走出大山,求学创业,在工作中追求自己的人生价值;有的扎根故乡,成为致富带头人,为振兴家乡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送来好政策,在西部大开发、突破西山的基础上,打好了脱贫攻坚战,实施了精准扶贫,消灭了绝对贫困,我们走在了追求高质量生活的路上。依托好项目,跟着致富能人,融通资金,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苹果、花椒、柴胡等经济作物使家乡人富了起来。家乡的路宽了,楼高了,山更青了,水更绿了,我们离乡村振兴更近了,乡亲们的笑更甜了……放眼今天的美好生活,这无一不是一辈又一辈的家乡人传承和奋斗的结果。
树高千尺有根,水流万里有源。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寄语青年:“奋斗是青春最亮丽的底色。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勇于砥砺奋斗。”奋斗创造历史,实干成就未来。让我们继续传承好家风,奋斗在美好的新时代!